研究表明,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气象因素,首先是气温,其次是湿度,再其次就是风向风速等。能反映气温、湿度、风速等综合作用的生物气象指标,人体感受各不相同。人体舒适度指数就是建立在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上,较好地反映多数人群的身体感受综合气象指标或参数。
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,一般分为10个等级对外发布。10级,稍冷。9级,偏冷,舒适。8级,凉爽,舒适。7级,舒适。6级,较舒适。5级,较热。4级,早晚舒适,中午闷热。3级,中午炎热,夜间闷热。2级,闷热,谨防中暑。1级,非常闷热,严防中暑。
寒冷会对人体带来哪些伤害?
人体在非常寒冷的气候条件下,会发生一些生理功能衰退。如周围温度太低,而衣着的保暖程度又不够,或睡眠不足,进食太少等,便会使身体在寒冷环境不能保持适当的热平衡,导致体温过低。当体温过低时,通常因心脏功能减弱,或因热量调节机能失效而死亡。远离人体中心的极端处,如脚部,容易发生局部组织冻伤。
在既湿又冷的气候条件下,即使没有发生冻伤,也往往发生脚痛。其症状和冻疮相似——肿胀、坏疽,还可能引起组织腐烂,国外有人称为“战壕脚痛”。若保持脚部温暖而干燥,此症便可缓解。在极寒冷的空气中呼吸,有伤害呼吸道的可能。
寒冷对人体的损伤普遍存在,近年的研究认为,寒冷防护主要包括局部防护和气候监测。
首先是局部防护。头颈部、手和脚的防寒具有特殊性。头颈部面积虽只占全身总面积的9%,但如在零下4℃环境中,着衣暖和者,头颈部散热量达到整个身体在安静状态下总产热量的一半。
手和脚面积的总和为全身表面积的12%。这些部位毛细血管表浅,血流量小,在环境气温低的情况下,血管收缩,热量供应不足,皮温降低,容易受冻。在零下5℃以下的低温环境中,一般就得有保温防护。